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744篇
测绘学   180篇
大气科学   229篇
地球物理   417篇
地质学   1205篇
海洋学   464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7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21.
根据湖北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湖泊和陆地区域的地闪频次、极性、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等雷电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湖泊与陆地的雷电参数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10 a闪电频次呈明显减少趋势,正地闪比例呈上升趋势;陆地比湖泊区域的闪电频次多,春夏季湖泊和陆地闪电频次差异明显,其中,夏季陆地闪电频次比湖泊多21.1%;湖泊和陆地闪电频次日变化大致呈单峰型,13-18时陆地闪电频次比湖泊多39.7%。湖泊地闪密度比陆地小,湖泊和陆地平均地闪密度分别为2.96次·(km-2·a-1)和3.47次·(km-2·a-1)。湖泊的平均雷电流幅值较陆地大;湖泊和陆地的平均雷电流波头陡度变化不大,相差一般在1 kA·(μs)-1以下。  相似文献   
22.
23.
The Dabao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a polygenetic composite ore deposit located at south of the Qinhang (Qinzhou-Hangzhou) Metallogenic Belt, which is composed mainly of SEDEX type Cu-Pb-Zn and porphyry-skarn type W-Mo orebodies. Systematic field study shows that the W-Mo mineralization exhibits as quartz-vein type and skarn type orebodies around the granodioritic porphyry, or superimposes on the SEDEX type Cu-Pb-Zn orebody, while the Cu-Pb-Zn mineralization occurs mainly in the Qiziqiao Formation as stratiform-substratiform type and breccia type orebodies with typical SEDEX-type characteristics. Re-Os dating of five molybdenite separates from porphyry-skarn type W-Mo orebodies yielded isochron ages of 163.6±1.0 Ma (MSWD=0.58), which represents the age of W-Mo mineralization. Re-Os dating of seven black carbonaceous mudstone samples from a Cu-Pb-Zn orebody yielded isochron age of 387.6±9.9 Ma (MSWD=56), which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age of SEDEX-type Cu-Pb-Zn mineralization. These ag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stages of ore mineralization in the Dabao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 The W-Mo minera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Yanshanian intermediated-acidic intrusions, while the stratiform-substratiform SEDEX-type Cu-Pb-Zn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ercynian seafloor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24.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布特征及生烃期次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成藏幕次等研究,认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受构造古隆起、断砂配置、储层物性、构造演化影响,形成了“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的成藏演化模式,同中存异,高庙子地区古构造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中江地区岩性控制作用占主导。沙溪庙组气藏间歇性充注具“燕山期三幕成藏,喜山期调整改造”的成藏特征,多期构造演化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含气饱和度,导致沙溪庙组气藏分布、气藏产能差异大。  相似文献   
25.
Here we report iron (Fe) isotopic data of three pure Fe solution standards (IRMM-014, GSB Fe, and NIST 3126a) and five widely used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RM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and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obtained on a Neptune Plus multi-collector–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 (MC-ICP-MS) in our laboratory over the past 3 years. The instrumental mass bias was corrected by three independent methods: sample-standard bracketing (SSB), Ni doping?+?SSB, and 57Fe–58Fe double spike?+?SSB.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both the Ni doping and double spike methods helped calibrate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mass bias. Collectively, almost all measurements of RMs yielded δ56Fe within?±?0.05 of recommended values, provided that each sample was measured four times on MC-ICP-MS. For the first time, new recommended values for NIST SRM3126a are reported (δ56Fe?=?0.363?±?0.006, 2SE, 95% CI; and δ57Fe?=?0.534?±?0.010, 2SE).  相似文献   
26.
杨闪 《地下水》2018,(6):40-42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在径流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并在径流与赋存的不同状态下体现出不同特征,体现出不同的地下水运移规律。本文以蒙古国前巴音钼矿水源地为例,选取水源地范围内的19个钻孔水样进行分析,取得了主要阴阳离子、TDS和水化学类型等数据。通过对地下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TDS值的变化和主要阴阳离子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水源地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沟谷东部地区的水循环强度高于西南部地区,外围地区最弱,地下水的水平径流较弱小于垂向;受水循环强度影响沟谷东部形成地矿化度的HCO_3型水,西南部形成HCO_3·Cl·SO_4、HCO_3·SO_4·Cl、HCO_3·SO_4型水,沟谷外围地区形成SO_4·HCO_3·Cl、Cl·SO_4·HCO_3、SO_4·HCO_3、Cl·SO_4型水,干旱地区水循环强度和补径排条件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水化学类。  相似文献   
27.
为揭示黄河口清水沟河道长时段的冲淤演变规律并建立其冲淤计算方法,分析了清水沟1976—2015年的时空冲淤演变过程,采用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考虑河口来水来沙及河道延伸与蚀退的影响,建立了清水沟累计冲淤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1976—1980年改道初期清水沟改道点上游先冲后淤,改道点下游淤滩塑槽,淤积量随着下游河道展宽而增加,1980年后改道点上、下游河道冲淤过程趋于一致;受水沙条件等因素影响,1980—1986年清水沟主槽冲刷展宽,之后主槽淤积萎缩;1996年清八改汊和2002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原型试验以来,河道转淤为冲,2002年后河道冲刷速率随时间指数衰减;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可计算清水沟长时段的冲淤过程,该方法可为预测未来清水沟冲淤演变趋势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8.
基于小波分析与Mann-Kendall法的岩溶大泉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地下水动态是认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根据1956-2013年济南岩溶泉域大气降水及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法研究了58个水文年泉水位对大气降水的响应,可以看出:(1)大气降水和泉水位呈现出多尺度的变化特征,长时间尺度上两者的变化周期基本相同,变化周期为16年和12年,说明大气降水对泉水位有直接影响;(2)在1956—2013年,济南泉域地下水水位具有0.65 m·(10a)-1的年际显著下降趋势,但降水具有12.65 mm·(10a)-1的不显著上升趋势,说明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泉水动态的影响因素的权重发生了变化;(3)大气降水在1999年发生突变,1999年之后年降水为增加趋势;而地下水水位突变年份为1967年,1967年以后水位持续降低,2004年以后水位快速上升,泉水位未来趋势应与降水保持一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大气降水并非泉水动态的唯一影响因素;(4)通过建立不同时段的多元回归模型,表明近58年来地下水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大气降水到人工开采之间的转换,同时验证了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研究地下水动态的适宜性和可靠性,也为济南市的保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单中强 《江苏地质》2018,42(2):291-297
页岩气的有效开发依赖水平井的压裂效果,而页岩脆性是影响页岩压裂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3种脆性指数计算方法,即矿物脆性指数计算法、岩石力学脆性指数计算法、基于多元回归脆性指数计算法,优选基于多元回归的脆性指数计算法计算五峰—龙马溪组(简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脆性指数。以四川盆地东部南川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为例,利用南川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叠前反演方法,获取多元回归脆性指数计算方程所需的参数,预测页岩脆性指数。结果表明,在已有钻井矿物脆性指标约束下,叠前反演法计算的脆性指数平面预测效果较好,且与实际压裂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满足南川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0.
对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矿煤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和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岱沟露天矿煤中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248.12×10-6,约为中国煤平均值的2.83倍。LREE平均含量为236.66×10-6,HREE平均含量为11.46×10-6,LREE/HREE平均值为20.81,(La/Yb)N平均值为1.59,表明煤中LREE相对HREE富集。煤中部分稀土元素可能富集在勃姆石和黏土矿物中。稀土元素分配曲线δCeS变化区间(0.89~2.21)和δEuS中度亏损(0.46~0.86),验证了沉积环境在煤层形成演化过程中对煤中稀土元素输入的稳定性。黑岱沟煤层中微量元素明显偏高的有Ga、Pb、Se、Sr、Th 和Zr,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中国华北晚古生代和美国煤的算术均值,也高于地壳克拉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